![]() | 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
|
![]() |
《蓝血16杰:BAT帮创业的故事》 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大潮下,16位BAT前员工创业, 并迅速将金融理财、移动医疗、在线教育、电子商务、旅游交通、物联网等行业一网打尽。 |
|
![]() |
阿里研究院简介 这是新经济与新治理研究者的黄金年代。近年来,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导向,运用互联网的方式、方法、视角和工具,研究互联网、大数据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新现象、新规则,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。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里,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、智库,通过与网商、服务商、平台、用户等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,正在创新性地研究这个时代、全球、国家、产业、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大变迁。一个有望取得大成果、为社会创造大价值的互联网经济研究生态圈,已经初步浮现。成立于(咨询特价)年4月的阿里研究院,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。 研究“土壤”:阿里研究院依托并深深扎根于全球最大、最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——由电子商务、互联网金融、电商物流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构成的阿里巴巴互联网商业生态圈。 研究定位:秉承开放、分享的互联网精神,面向研究者和智库机构,通过数据、技术、案例、理念的分享,成为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智库平台。包括数据开放平台、专家网络与智库平台。 研究范围:未来研究(如信息经济)、微观层面上的模式创新研究(如C2B模式、未来组织模施、中观层面上的产业互联网化研究(如电商物流、互联网金融、农村电商)、宏观层面上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互动研究(如互联网与就业、消费、进出口等)、互联网治理研究(如网规、电商立法)等。 研究价值:携手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研究者、智库机构,共创、共建、共享关于未来的新理念、新洞见与新规则。 |
![]() |
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大潮下,16位BAT前员工创业,并迅速将金融理财、移动医疗、在线教育、电子商务、旅游交通、物联网等行业一网打尽。 知名的“互联网+”顾问团队 新锐的“互联网+”前沿领域创业案例 商界强大脑精彩点评
名人推荐
创业最大的护城河是创业者自己的判断力。创始人、合伙人,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努力,就是创业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上唯一的确定性。 王利芬 优米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在BAT的带动下,网络创业就业成为中国就业的一支新军,不断地创造出新职业新岗位,带动了更多的产业链条和其他行业的发展。在新常态下,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对网络创业就业我们要“高看一眼”。 陈 宇 中国就业促进会 副会长 互联网一日千里,摧枯拉朽,出世人之所料。此蓝血非彼蓝血,较昔日以铁血手腕重振福特汽车雄风之科学管理“蓝血十杰”,BAT蓝血们更有一股创造性破坏的“疯劲”和“巧劲”。这是不一样的企业精英故事,令人振奋,启人心智。 吴晓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院长 BAT帮创业的激情谱写了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的篇章。利用互联网的技术,云计算的支撑,大量的服务创新将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,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质。我期待更广泛的科技服务的创新创业,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4.0的成功转型。 刘 鹰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教授、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 互联网带来太多新创意和商机,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。有人说这是一个无情的冰冷世界,又有人说这里是最温暖之地;不管是冷还是暖,在这个网络时代都可以扮演另一个真实的自己,本书的创业者正在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。 王 静 探路者联合创始人、登山探险家 |
![]() |
序1创业者的春天 序2行者无疆 前言 从“互联网基因”到“互联网思维”到“互联网+” 第一篇 在线旅游的佼佼者 第1章 途牛:一个有销售也有服务的旅游产品超市 // 3 在线旅游业的行业态势 // 3 途牛:在线旅游业的京东 // 5 “互联网+”的向上加与向下加 // 8 第2章 我趣旅行:碎片化、颗粒化后的海外自助游产品 // 13 所谓在线旅游3.0 // 13 我趣的解决方案 // 17 第3章 同程旅游:与携程的不解之缘 // 21 与携程的差异化 // 22 来自携程的进攻 // 23 同程的门票吸引了海量的用户 // 26 最强大脑点评 王禹媚:新C行业的机会 // 29 于 扬:如何成为互联网中的一个中心 // 30 赵大伟:什么地方有创业机会 // 31 高红冰:一点感想,三点体会,九点认知 // 33 王利芬:数据是未来“互联网+”里的一个标配 // 36 第二篇 “互联网+”下的O2O 第4章 车蚂蚁:一种新的汽车服务方式 // 39 维修保养与BAT无关 // 39 出行保障平台的管家式养车 // 41 车蚂蚁的梦想 // 44 第5章51用车:重新挖掘私家车的价值 // 47 一次聊天引出来的创业 // 47 概念的确立及市场教育 // 50 怎样将拼车服务做好 // 52 从0到1的冷启动 // 54 第6章 功夫熊:我们需要怎样的健康服务 // 57 为什么是推拿 // 57 功夫熊是怎样成长的 // 58 扫大街式地推的成本很高 // 61 第7章e袋洗:一个洗衣店的梦想 // 63 这个时代相信的是专注而不是优化 // 63 让西瓜店老板坐不住的e袋洗促销活动 // 65 e袋洗的未来 // 68 第8章 回家吃饭:当在家做饭遇上互联网 // 73 从行业效率到社会效率 // 73 另外一种社区氛围 // 75 第9章 嫁拍:用婚纱摄影切入婚庆市场 // 79 提升婚纱摄影的效率 // 79 从婚纱摄影到婚庆服务 // 82 最强大脑点评 王禹媚:80后、90后消费的崛起撞上了互联网的改革 // 86 于 扬:从信息到商品到服务,是互联网的演进 // 87 刘 松:O2O的核心是场景、人群和服务 // 87 王利芬:创业者真正的护城河是创业者本人 // 88 第三篇 新一代移动电商 第10章 必要:只有C2M才是商业的未来 // 93 中国当下消费市场的价格体系 // 93 三句话来描述中国的制造业 // 97 把整个渠道上的每一个环节短路掉 // 98 第11章 人人车:二手车电商终极模式 // 103 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没有被互联网渗透过的行业 // 103 建设优质透明的二手车交易平台 // 104 解决用户的痛点,就是有价值的事 // 108 第12章 贝贝网:为妈妈而生的“互联网+” // 111 贝贝网是怎样出炉的 // 111 贝贝网解决了什么问题 // 113 第13章 尚妆:举着时尚大旗其实在做大数据和智能硬件 // 119 者vs.领跑者 // 119 顾问式的导购策略 // 121 智能硬件与大数据 // 124 美丽宝,中国第一个基于消费的理财产品 // 127 第14章 吉屋:让房产交易更畅快 // 131 房地产交易三个方面的改变 // 131 吉屋的连接 // 132 向后延伸 // 136 最强大脑点评 王禹媚:如果说制造中心在德国,创新中心在美国,那么极致体验中心一定在中国 // 139 于 扬:平台很残酷,非此即彼 // 140 刘 松:创业者需要“邪”而不“恶” // 143 王利芬:平台的两大难点 // 144 第四篇 互联网的基础建设 第15章 分期乐与桔子理财:年轻人信用消费平台 // 149 在金融端围绕用户创新 // 149 用户的信任产生价值 // 151 第16章UCloud:“互联网+”万众创业平台 // 157 第一个300公里 // 157 两个例子 // 159 UCloud:从IT走向DT // 160 最强大脑点评 王禹媚:往上大数据,往下沉O2O // 164 于 扬:to B产品的消费化 // 165 赵大伟:大平台+小而美 // 166 高红冰:计算是一种能力 // 168 王利芬:创业者切忌跟BAT竞争他最核心的业务 // 171 后记O2O共享经济与平台引擎 // 173 |
|
![]() |
从“互联网基因”到“互联网思维”到“互联网+” ◎魏武挥 互联网圈子里是喜欢炮制一些概念的,道理很简单,风险投资需要概念。另外,媒体也需要概念。 有些概念很空、很飘,不值一提。 有些概念其实很实在,比如,我一向认为O2O其实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概念。 那么,互联网基因、互联网思维、“互联网+”这三个概念是飘着的呢?还是实实在在的呢? 互联网基因 这个词在数年之前火过。大致上的用法是:如果批评某一个公司的时候,就说它没有互联网基因。 这个词在吴军那本很畅销的《浪潮之巅》中出现过。 互联网基因的要害是在说:有些公司不具备互联网基因,就像一个人不具备某种基因,那是天生的,是无法改变的。 互联网基因这个词,基本上给太多的非互联网公司判了死刑:你们就是恐龙,是无法改变的。基因这个东西,怎么变呢? 虽然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企业其实是很难转型的—这也是基因说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理由,但这话公开说,总是有些得罪人。 互联网思维 相对来说,互联网思维比互联网基因更讨巧一点。 因为换思维,看上去比换基因容易很多。基因是先天的,而思维则可以后天习得。 互联网思维的前提假设是:只要你改变思维,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,你就可以顺应大潮。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火程度远胜于互联网基因,后者甚至在百度指数里都没有被收录过。 我曾经就互联网思维写过一篇恶搞性质的文章,不过我对互联网思维真正的认识是:产品思维+媒体思维。 简单来说,就是产品思维极其重视用户体验,有所谓“将体验做到极致”的说法。简单易上手、满足虚荣心(包括个性化需求)、有一定的惊喜感、让用户帮你传播等等,都是这一翼追求的目标。这部分不太考虑具体的商业收入。 媒体思维,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。它和“免费经济”有关。其实今天很多互联网产品,在商业模式的构筑上都有媒体的影子:部分用户想获取增值服务而缴费(比如媒体行业里有定制化报告的做法),大部分免费用户作为“注意力产品”售卖给第三方客户(这是非常典型的广告模施。这两块收入加起来,远超支撑免费用户所花的成本,形成了利润。 产品思维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,而且有足够的行为数据支撑,于是商业化这一部分的媒体思维得以展开。把用户卖给客户,或者把免费用户变成收费用户,不彻底了解用户是不可能的。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,也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。 依靠风险投资,依靠网络炒作,一些非常年轻的企业或企业创始人迅速崛起,这让太多的传统企业领袖瞠目结舌。从质疑到膜拜,根子上都是:企业领袖们充满着危机感。 与互联网基因“判死”定论不同的是,互联网思维看上去是能够学习的。 所以,趋之若鹜。 互联网+ 这个词之所以能上到总理发言的高度,是有原因的。因为它含有强烈的“政治正确”。 “互联网+”显然比“互联网思维”更容易被传统行业所接受。因为思维看上去太虚无缥缈了。 而且“互联网+”暗示着这样一个论断:很多行业规律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颠覆的。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将所有传统企业打败,而一个武装了“互联网+”的传统企业,可能更胜于武装了传统行业某些素的互联网企业。 电子商务行业里有过很大的争论,究竟是电子,还是商务。最后比较统一的看法是:商务是本质,电子胜具。事实上,很多迅速崛起的淘品牌,依然需要在商务上补课。 一位很有名的淘品牌创始人和我说过,电子这个东西可以速成,但商务这个东西没法速成。 这话用大白话说就是:前人走过的路,你还是要走一遍。 今天整个中国经济的要害不是培育大量互联网企业,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,说得再大一点,就是弯道超车。 产业升级,看上去就是原有的行业进行一次提升。但实质情况是:太多的企业根本无法提升。 产业升级的背后,存在机遇,同时竞争也是很残酷的。 弯道超车,车速很快,离心力很强,很容易有人掉下去的。 “互联网+”的核心 如果要说产业升级的话,最一开始的“互联网+”是从媒体行业开始的—我说的是整个媒体行业。 可以这么说,大部分传统媒体在媒体行业里的“互联网+”大潮中并没有获得胜利。 但现下也很难讲它们万劫不复,就此玩完。 无论是政治上的要求,还是它们自身的实力,这场升级运动,还没有到可以宣布终结的时候。 事实上,有一些零星的传统媒体,已经看到了曙光。 媒体行业的“互联网+”,历时20年,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吸取。 我和联想公司的一些人士聊过,我觉得联想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巨头,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传统媒体所面临的。 比如说,联想和传统媒体一样,不太知道自己的用户究竟是谁,虽然每年都是亿以上的销售量。 “互联网+”的核心是匹配。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供需匹配,这包括成本和效率的匹配。 资源如果得以最大效率地利用,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一个可落地的价值主张。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式资本主义就得以成功摆脱。 前工业时代是个性化生产,以手工作坊为主,高消耗,低效率。 工业时代是大规模生产,以流水线为主,实现批量化、规模化,却抹杀了个性化。 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、智能化的大平台生产,它带有一丝手工作坊的影子,故而工匠精神抬头。 大平台生产还能够达到个性化,就必须有智能化匹配。 大平台是一种中介,但和过去的中介不同的是,大平台这种中介并不依靠阻隔供需双方形成信息不对称来赚钱(俗称差价),而是靠有效匹配来获取利益(其实是佣金)。 好了,你们应该可以看到这两样东西了:云计算,大数据。 也许,未来还会有其他什么名词出现。 但在历经千人一面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之后,一个更能满足供需双方的个性化、千人千面的大规模生产,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渗透,已然到来。 |